++2022國際婦女節專題++【第一章】

第一章、打破偏見,其實是一個令自己不舒服的過程

今年國際婦女節主題是: Break The Bias (打破偏見)

但既然要打破偏見,那我們首先要知道甚麼是「偏見」

 

偏見就是=既定看法+負面感覺

首先,大家知道的刻板印象、偏見、歧視,其實是不同概念嗎? 看似相同,但其實常常被混淆。

所謂「刻版印象」是對人或物有既定看法,而「偏見」是建構在這既定看法下帶有負面情緒與感受,而歧視則是受這情緒感受影響後,所產生的行為,嚴重一些甚至會出現攻擊傷害的動作。

「刻板印象」 = 既定看法與認知 

「偏見」= 既定看法 + 負面情緒感覺

「歧視」= 既定看法 + 負面情緒感覺 + 行為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補充資料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刻板印象、偏見、歧視有什麼不一樣?

https://pansci.asia/archives/183509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偏見一定是故意的嗎?

社會再形成過程中,往往需要一套價值觀維持社會秩序,而那套價值觀則必須分辨甚麼是對的、甚麼是錯的,而成長在這價值觀下我們,學習了這套善惡,內化成自己深層記憶,並生活中的經歷、學習吸收更多資訊,總合融合再一起,成為我們自己對於一些人、事、物的「既定看法」。

尤其這樣的看法在疲倦、壓力、急迫下,更會取代我們理性思考、預先判斷,來保護自己或他人,例如:

“夜晚回家的路上,這條漆黑巷道平時都沒人,今天卻有名陌生男子,無論我怎麼繞路,他始終一直跟在後方,天氣不冷卻身穿大衣,用帽子遮擋住上方的光線,走路不發出一點聲音 ”

聽到這裡,大多人都一定覺得感到不安,更可能覺得這名男子可能在尾隨,不懷好意別有意圖,感到不安,而這份情緒就是上面提到的 “負面情緒感覺”,可能從過去有類似經驗、可能從小到大父母的告誡、可能從媒體影視中形塑這樣貌,等等…因素。

但妳/你又怎麼知道他一定是在尾隨? 也許對方只是剛好走這一條?

甚至妳/你怎麼判斷的出是男是女? 是因為過往認知有尾隨這行為都是男性 ?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補充資料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嘴巴說一套,內心另一套:偏見與歧視背後的「內隱社會認知」
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45162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文化特質加劇了偏見的力道!?

1960~1970年左右,一項全球的大規模文化調查中,分析了台灣人重視社會的集體性,並在心理上害怕各種不確定性的特性,因此習慣用規範來化解這份不安,就算對規範的事物與人,其有效性仍未確定之時,我們依然會透過實際的、思想上的、看的見或看不見的各種規範,來消弭內心的不確定感,保護生活的穩定,於是就常常聽見,女人應該…、男人應該….、身為父母就應該…….、20歲、30歲、40歲應該,等等類似字詞在社會各種廣告、書籍、文章中充斥著。

 

而重視社會的集體性下,就算心中對於某種偏見,有不一樣聲音時,就可能因為與社會價值不一,加上自身集體性文化養成,不敢貿然提出,或一開始就在心裡先否定掉。所以往往遭受偏見的人也容易順從這觀點、或多半沒有察覺,但心裡卻有一中說不出來的”負面情緒感受”壓抑著,造就另一種偏見。

另外,生活範圍能接觸到新事物的程度,也有很大影響,看法是透過接觸新事物,會逐步有所改變,但如果你一輩子都習慣待在某個熟悉環境中,那通常也只會有那環境下的 「既定看法」

而台灣在族群比例上,多半以漢人文化居多(96.45%),少有文化差距較大族群移入(如歐美、中南美、中東),新移民等移入族群,也多半是盡力融入台灣的生活文化,外籍勞工則因工作年限與時間,在生活圈上少能重疊,也因此台灣整體在文化多元性上,仍稍顯單薄,也讓社會價值觀單一化。

就像跨文化管理專家艾琳.梅爾 在《文化地圖》一書中所提出:「當你身處於某種文化,你通常很難或甚至沒辦法看見那文化」,而那文化環境所產生出來「偏見」也是,在同樣價值文化中,你自身的「偏見」也很難自己覺察到。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補充資料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:台灣

https://www.hofstede-insights.com/country-comparison/taiwan/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

打破偏見是一個令自己不舒服過程

回扣到這次的主題Break The Bias,我們要怎麼打破偏見呢?

事實上這是非常困難的,有些觀點會要我們保持中立、不預設立場等等做法,但從上述可以知道,偏見是由各種社會、經驗、文化、生活範圍…維度影響下形成「負面情緒與感覺」

所以如果你已經有了負面情緒感覺,能不陷入其中,又要同時保持中立不預設、甚至開放心胸去了解,是非常不容易的,所以在這邊,我比較建議,要在形成歧視行為以前,能先覺察自己這份”負面情緒與感覺”,

並且提醒自己說 “有這份「偏見」 是正常的,先不用去否定它的存在” ,也不用強迫自己馬上打掉這偏見,只要在沒有立即傷害到他人狀況下,可以先進一步理解這份負面感受,從何而來? 是什麼樣的成長脈絡、社會文化、經驗,建構了你這負面感受,疏離清楚後也許能比較放下對自己苛責,讓自己情緒和緩,這時候才能以比較不預設方式,再來重新理解眼前新的事物,思考它背後文化脈絡與成因,慢慢學習並建構新的看法,尤其差異越大,這過程花得時間越久。

所以總結來說「打破偏見」是一個 先接納負面感覺,釐清並重新學習新事物的過程

但不論是釐清負面或學習新事物過程都不會是令自己舒服的,也正因如此才會這麼困難”

最後補充是,因為那就不是一個熟悉、習慣、甚至認同事物,如果要持續接觸這種不舒服感覺,對任何人都是殘忍的,所以在沒有立即傷害到他人狀況下,適時跳回原本舒適圈,擁抱原先 「既定看法」 與「負面感覺」都是正常的,反而是比較健康,但只要有跨出卻,妳/你 就在遠離偏見的路上了。

 

文/飯糰小編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